一起看月亮 | |||||
| |||||
記憶中,似乎已經很久未曾與家人看過中秋節的月亮。 一提起月亮,就會有很多很多的記憶往外涌。小的時候住在鄉村,離中秋節還有一個月就要開始到隔壁的村子一個遠近聞名的月餅作坊預定月餅,怕是去得晚了壓根就排不上號,預定這個詞聽上去就很貴,其實不然,那時預定月餅,只需要帶上很多的雞蛋、面粉和白糖,月餅作坊提供餡料等其他原材料,然后只收取一些加工費,就可以做很多月餅回來。那時候的月餅餡料沒有如今的五花八門,只有棗泥、五仁等幾種很傳統的餡料,但卻值得一個小孩子坐在小板凳上等上很久。時間終于到了我們家預定的那天,早上老舅用自行車馱上面粉和雞蛋,搖搖晃晃地騎車出發去月餅作坊,從那一刻開始,家里的小孩子就開始翹首盼望著月餅的歸來,甚至連午飯都不大吃得進。等到吃完午飯也不去睡午覺,就坐在陰涼的地方等待著“采貨郎”的歸來,一會兒看到別家的誰回來了,一會兒又看到另一個滿載而歸,但就是不見自己家的“采貨郎”歸來。等到耐心都要耗盡,遠遠地看到一個慢悠悠的身影,于是就會瞬間提起精神小陀螺一樣地沖出去,飛奔到老舅的身邊,那月餅的香甜味道一絲絲地飄到鼻子里,勾起了肚子里的饞蟲,孩子們一路跟著自行車回到院子,車子一停下就跑過去翻開袋子,拿出一塊自己愛吃的味道,捧著到一邊去慢慢吃。記得那時候我最愛吃的是棗泥的月餅,那個味道即使過了十多年也還是印象深刻。到了晚上,我就會很有儀式感地捧著一塊月餅,坐在床邊看月亮。那時候鄉村的夜晚沒有強烈的人造光,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那一輪圓月就足以照得小小的村子十分明亮,老一輩人管這樣的日子叫做“月亮地”,秋天的夜晚已經微冷,媽媽不讓我出去吹風,就陪著我一起在窗邊看月亮。圓圓的月亮似乎離自己很近,那似寶玉一樣柔潤的月亮里,有些影影綽綽的灰色,那時想著,這應該就是老師說的住在月亮上的嫦娥吧,她過中秋節有沒有好吃的月餅呢? 后來長大些,我們搬去了一個城市,中秋節和姥姥家一起過。那時候上初中,學了更多有關于月亮的典故,但是最懷念的,還是幼時在鄉村賞的那一輪月,總是覺得它格外的亮,亮得可以照進我的夢里。中秋節三天假期,我最喜歡在姥姥家里,姥姥的年紀很大,我上初中時,她就已經八十多歲了,那時候的中秋節有很多親戚一起過,吃著大慶人從小吃到大的美食樂月餅,一家人團在一起,圍桌舉杯,飯后再看看中央臺的中秋晚會,大人們喜歡陪著姥姥打打麻將,幾毛錢的局也玩得很是盡興,八十多歲的姥姥很愛打牌,思路還十分清晰,有時候父輩們都完全不是對手。等到牌局散了,大家一起回家,有時我還要補上一兩個小時來完成老師布置的課業。晚上躺在床上,明月掛西窗,那光正柔柔地照在我的臉上,我便擁著那如水月光入睡。 上大學后,就再沒和家人一起過過中秋,直到來到八局,我一直漂泊在外。游子思鄉,那是一草一木,是每一寸熟悉的土地,是那里獨有的冷空氣的味道,更是每一位留在昔年月光里的親人。月亮自古被中國人賦予的意義是無盡的思念,更是無盡的圓滿。此時我身在祖國西北,華夏大地即將再次迎來萬家團圓的日子,當中秋的滿月再次升起,我也會融在這萬家燈火中,與周圍豪爽的西北同胞一起看月亮,再默默許下一個亙古不變的愿望——但愿人長久、但愿歲月長。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